秋田书屋 - 耽美小说 - 小娇夫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31

分卷阅读31

    倒是一边的秋来惊讶之后又慢慢地低下头去,嘴角噙出一丝安心的微笑。

第23章边境

回程的马车上,秋来问自家夫君:

“王爷真要带我去打仗?”

宋隐温和地望着他:“怎么,你不愿意?”

秋来摇摇头:“不是……只是担心带上我,会有人对您诟病。”

“以妻子的身份带去肯定不行,”宋隐解释道,“又要委屈你扮成随从了……好在你已经轻车熟路了吧?”

说完,他看了一眼怀里男孩儿的表情,说道:“你有什么想问的,尽管问。”

秋来便试探着开了口:“其实我是想问,王爷为何要亲自出战?我想,定是有什么非去不可的理由。”

宋隐点点头:“问得好。”

他调整姿势,与秋来对视:“你知道,大陈国的军队,几乎是祖父一手建立起来的,十几年来,虽管制权落入唐玉礼之手,但由于一直没有战事,将领们还都是祖父的人。这次我若去了,只要处理得当,就等于给全军上下吃一颗定心丸,以后任唐玉礼怎么利用兵部折腾,都难以动摇了。

“但我若是不去,几次战事下来,军队里的势力就不好说了。”

秋来乖乖点头,又问:“可如此一来,王爷苦苦经营的形象,不就不攻自破了?”

“嗯,考虑得很周全,”宋隐赞道,“我也想到了这一点,不过,你不太了解远征军情况,只要纪律严明,朝廷就很难了解军队内部的真相——也就是说,只要上下齐心,在归朝前瞒过朝廷,还是很容易的。至于归朝之后……这个说来话长,我以后再慢慢跟你说。”

这一次秋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,似乎对跟随宋隐出征平添了兴趣。

宋隐把秋来搂紧,叹息道:“这几日太忙了,还没来得及跟你说,不过你若是不愿意,我大概要直接把你绑走了……”

“这是为何?”秋来脱口而出。

宋隐微笑起来:“把你一个人留在京师,你让我怎么放心得下?”

因着这简单的几个字,秋来定定地望着他,忘了挪开目光。

回到府中,宋隐去书房处理事情,秋来则去了外院看望宋旸。因为生母的突然去世,本来风寒已经好了的宋旸又病倒了,而且因为短时间内病了几回,恢复起来不似往常。太医特别嘱咐要好好休养,当心伤了根本。

于是秋来更加尽心地照顾他,宋旸本就对秋来颇有好感,在最悲伤无助的时候,又得了秋来悉心陪伴,对他越发依赖了。

果然一见到秋来,宋旸便眼睛一亮,抓着床沿坐了起来。

“小爹爹你回来啦?”

秋来急忙走过去帮他拉了拉被角:“刚好一点儿,要注意别再着凉了!可别像我一样,也不知什么时候伤了身子,现在每日被逼着喝药!”

宋旸才喝了几日药就喝怕了,闻言急忙紧了紧被子:“小爹爹每日都要喝药啊?苦不苦?”

秋来撇着嘴:“苦死了……”

宋旸顺藤摸瓜:“我的药也苦死了,小爹爹帮我求求太医,别叫我喝了吧?我都感觉好多了!”

秋来笑道:“那我可做不了主,不如你问问王爷?”

宋旸登时蔫儿了。

“好了,反正我每日也要喝药,跟你同病相怜,”秋来鼓励道,“大不了我每次喝药,都把药碗端过来,咱们俩一起喝。”

宋旸只得不情不愿地点了点头。

说话间,宋晔从族学回来,过来探望弟弟了。

宋晔本是个冷性之人,因为听说秋来在冯姨娘面前维护了他,对他也越发信任和亲昵,秋来为此十分开心。对宋昀,他像是个长辈,但对宋晔和宋旸,他觉得自己就像他们的哥哥,能有这样亲近的两个弟弟围绕身边,这让他感到很幸福。

三个人说了会儿闲话,宋晔抓住机会问了秋来几个典籍的问题,气氛十分融洽。后来宋隐也来了——为了迁就宋旸,宋隐决定把冬至宴席摆在外院儿,特意叫了所有子女都来——兄弟俩一见父亲,就又立刻严肃起来。

秋来不禁想到,这多么像是普通人家,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——宋隐是父,而自己则是那个令人亲近的“母”。这个认知并没有让他感到烦恼,毕竟,没有人让他感到任何看轻之意。

不知道什么时候,他就要跟着王爷随军离京了。到时候,他一定会想念这些孩子们吧?第一次对家人关系产生眷恋的秋来不禁想到。

腊月初一,幼帝携太后于德寿门前举行百官大朝。

武官中的安阳府都督出列,上禀了与梁国接壤之边境的受扰近况,奏请正式举兵反击。

“边境受扰,不能用的办法解决吗?”宋隐主动开了口,“大陈难得消停几年,一打仗,又要劳民伤财了。”

“是是……不如派使臣去求和吧!”帘子后面的宋华也说,打仗在她一个妇道人家来看,自然是一件极可怕的事。

安阳府都督自然不肯就此罢休,义愤填膺地列举了一堆非打不可的理由,连“士可杀不可辱”都用上了。

他这一番慷慨激昂立刻在武官队伍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,很多武官站出来附议。

宋隐眯着眼睛看过去,有很多熟悉的面孔——他压住心下的情绪,面无表情地转过了头。

这时,始终一言不发的唐玉礼平静地开了口:

“从诸位大人的所述局势来看,这一次似乎真的不能再忍了。”

宋隐立刻对他做出了惊讶的表情。

果然不出所料,他是希望打仗的,这是兵部对军队实现控制的最佳途径。

几位武官一听太傅大人的话,更是炸开了锅。

唐玉礼温和地打断了他们,又问:“那诸位大人以为,何人适合领军而出呢?”

这确实是首要问题,毕竟在宋老将军解甲归田之后,大陈国已经十几年未派过兵了。

这时,一个人从文官队伍里走出——宋隐装作努力看清的样子,这是每逢大朝都要与他呛上几句的,刚正不阿、直言犯谏的吏部尚书董孝忠。

“太傅大人,臣以为,唯摄政王能当此重任!”

宋隐毫不掩饰地睁大了眼睛:“你胡说什么?!”

唐玉礼朝他安抚地摆了摆手,淡然开口:“董尚书但说无妨。”

“摄政王早年跟着宋将军驻守边疆,美名远扬,据说是军事奇才;这些年英雄无用武之地,民间甚至传出了摄政王沉迷声色、江郎才尽的谣言,这次战事,是为摄政王正名的大好时机!”董尚书义正言辞地说。

“胡说八道!”宋隐急了,“本王还需要通过这种事来正名?!”

尚书令大人也站了出来:

“此次战事,若摄政王能带兵凯旋,确是为朝廷巩固民心的大